非洲豬瘟雙基因缺失疫苗免疫效果良好!“育種抗非”也有新突破
來源:瀘州正泰生物 時間:2019-12-31
12月13日,2019第十六屆中國畜牧飼料科技與經濟高層論壇暨中國畜牧業協會四屆四次理事會隆重開幕,會上,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軍事獸醫研究所扈榮良為行業帶來了好消息,最新研究表明,非瘟病毒雙基因缺失疫苗免疫效果良好,耐受非瘟病毒的新品種研發也取得新進展。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軍事獸醫研究所扈榮良非瘟感染后臨床表現為高熱、全身性出血,伴隨淋巴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癥、充血性脾腫大,且該病毒潛伏期長、致病性極高(死亡率接近100%)。不論是形態結構還是基因組成,非瘟病毒都比其他常規病病毒復雜得多?;趐72基因的24個基因型,多層囊膜包被使其耐受性極強,再加之多種宿主構成的復雜傳播生態網,都令非瘟病毒的防控和疫苗研發困難重重。扈榮良表示,規范和提高我國養殖行業生物安全水平是整個行業的問題,是防止非洲豬瘟發生和擴散的關鍵,也是未來消除非洲豬瘟的根本所在。
探索經濟安全的養殖防護體系是目前生豬保供應不可或缺的方法。而對于預防體系而言,最有效且行業亟需的是特異性免疫(疫苗)與育種。全行業研究均證明,無感染性疫苗、感染性活疫苗效果均不理想,基因缺失疫苗有進一步研發可能。軍事獸醫研究所研究表明,ASFV SY18 CD2v單基因缺失疫苗免疫效果差,ASFV SY18 MGF 基因缺失疫苗免疫效果佳,存活率高,但接種后會導致機體升溫長達一周的,沒有良好疫苗安全性,不能應用,而ASFV SY18ΔMGF/CD2v 雙基因缺失疫苗表現出良好的免疫效果。制苗用豬為SPF豬,制苗用細胞為BMDM、PAM、BM生的雙基因缺失疫苗,經試驗驗證細胞和成品的純凈度極好,排毒檢測全陰,體內連續傳代后胸腺、腎上腺表陰性,且表現出良好的疫苗安全性(試驗對象包括懷孕母豬、經產母豬、后備母豬、幼齡仔豬、種公豬、小鼠,對環境同樣未檢測到排毒與水平傳播)。但是,該疫苗只能防止豬發病,卻不能防止感染,接種后生豬體內仍存留病毒,這不利于非洲豬瘟病毒的凈化。
此外,疫苗毒可能會帶來生物安全問題:免疫壓力下,強毒進一步變異;免疫壓力下,疫苗毒本身變異;不同基因缺失疫苗株之間重組。一旦應用,需嚴密監測,防止疫苗相關流行。
抗非洲豬瘟育種研究顯示,大約克夏(大白)被驗證含有抗病位點,軍事研究所試驗豬攻毒結果表明,抗性豬表現良好的非瘟耐受性。扈榮良表示,非瘟病毒抗性豬的育、繁、擴應是我國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期待更多的抗病品系得以鑒定、擴繁、推廣,期待無需非瘟病毒疫苗的中國養豬業到來。